5184教育微信公众号sz5184j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教师资格证 >> 普通话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纲要

发布者:时间:2014/5/25 11:11:52浏览量:

1、心理学的概念: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的构成。p2-5(来自课件)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活动:如喜、怒、哀、惧;
意志活动: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性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意识是一种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能清楚觉知的状态。包括觉醒、注意、应激等不同的水平。无意识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能清楚觉知,通常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状态。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什么叫行为: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
 
4、行为反应的三种形式。p6
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有三种基本形式:(1)内在生理性的反应;(2)外在躯体性运动;(3)人的言语活动。
 
5、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生理与心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内容。p9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6、什么是条件发射: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7、第一第二信号系统(举例,选择题)
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看到梅子分泌唾液,第一信号系统;听到“梅子”分泌唾液,第二信号系统)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p15-18
①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②心理现象的观念性;③心理活动的主观性;④心理反映的能动性;⑤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9、第五节 理解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p34重点看(1)
(1)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①不同的年龄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形式与方法,否则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②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变化的,并具有顺序性、连续性、阶段性与个体差异性,据此,教育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中的这些规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不“揠苗助长”,不“凌节而施”,并且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个体差异的事实,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③学生的心理现实与发展状况是教育必须依据的前提,不考虑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可能失去其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价值。
(2)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是人与周围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促进心理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因为: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能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选择恰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设置恰当的组织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其次,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观念、知识、技能,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最后,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因素有效地加以控制或利用,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等等。
(3)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①心理学从理论上阐释了人的精神现象,阐明了心理的内在机理与活动规律,探索了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生理、环境的相互联系,为我们正确理解人的精神生活、人性与个性等提供了科学的知识,这对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树立、教育原则的制定、教育方式的选用、教育组织形式的构建、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②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4)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心理学一方面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过程中,促进教育的科学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与问题又向心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呼唤着心理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教育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价值。
 
10、什么叫感觉、知觉、观察p42、43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11、感受性、感觉阈限概念p45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2、感觉的适应、对比、相互作用的理解。(选择题)p45
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暗适应:亮—暗;明适应:暗—亮;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触觉适应:“戴着眼镜找眼镜”;味觉适应:厨师经常品尝,到后来做的菜会越来越咸。听觉适应一般较困难,痛觉则根本不能适应或很难适应,因痛觉是伤害性刺激信号,如果太容易适应,就会危及有机体的生存。
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一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下就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下则显得亮些);继是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酸)。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收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相互作用。(用刀子划玻璃发出的吱吱声会使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微光刺激能提高听觉感受性,强光刺激能使听觉感受性降低等等)
 
13、知觉4个特性理解(选择题)p48
(1)知觉的选择性;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花瓶人头、少女老妇双关图﹜
(2)知觉的整体性;我们将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在刺激不完整的情况下产生对事物完整的认识,知觉的这种特性叫作知觉的整体性。﹛主观轮廓﹜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种特性叫作知觉的理解性。﹛撒旦的脸﹜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良好轮廓﹜(看到同一个人在不同距离,虽视网膜上的大小相距很大,但我们总认为大小是一样的)
 
14、记忆的概念(反映论和信息加工论)p50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按信息加工理论,记忆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5、记忆的种类——第二个(保持时间、容量)p51
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 记忆容量 信息编码方式 转入下一阶段的条件
瞬时记忆 0.25~2秒  受感官条件限制,储存量很大 物理特性编码  注意
短时记忆 1分钟左右 7±2组块  听觉、视觉、语义 复述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 无限大 意义编码  
 
16、记忆表象概念、2个特点p52
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它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17、记忆的过程(3个阶段):整个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8、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识记的方法。
 
19、遗忘概念、规律p54
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误地再现,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
遗忘过程的规律: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最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出一图标,说规律;很重要)
 
20、科学复习的原则。
①及时复习;②分配复习;③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21、思维的定义,2个特征。p60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思维是对信息的深入加工改造并使信息重新改组和建构的过程。
思维作为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具有如下两个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
 
22、思维的分类中,了解集中性、发散性思维(3个特征),什么叫创造性思维。p61
按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集中性思维(求同思维):综合已有信息,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考试中的单选题)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寻找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三个重要特征:①思维的流畅性(短时间内表达出数量较多的观念的能力)、
②变通性(随机应变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③独特性(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2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65(掌握大点)
(1)动机强度。
(2)思维定势。(心理学家陆钦斯“量水实验”)
(3)功能固着。
(4)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 
(5)个性差异。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4、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p69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4)培养优良的个性;
 
25、想象的概念p71,理解想象的分类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是否经过意志努力,分为:
①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把天上的白云想成是草原上的羊群……;听故事时,不由自主地想象主人公的形象……
②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水平和新颖程度不同,可把有意想象分为:
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丰富的表象储备;语言文字描述鲜明、生动、形象;主体的知识经验。(如在阅读时所想象的有关人物和情境)
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生创造想象的条件:要有创造欲望和动机、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作家在头脑中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达的过程,科学家在头脑中形成新假设的过程,建筑师在头脑中酝酿建筑结构的过程)
㈢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即理想)和消极的幻想(即空想)(人们幻想在太空中建立空间交通站,在海底建立海底城市等)。
 
26、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7、情绪情感的关系p74
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联系:(1)情感依赖于情绪。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情绪依赖于情感。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28、表情有哪几种形式p75-76
表情是指情绪和情感在有机体身上的外在显露,它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29、情绪情感的分类,理解(选择题)p77-79
(1)情绪的种类
①心境。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心境的特点:弥散性。(一个人出现愉快心境时,做什么都愉快;出现苦闷心境时,做什么都闷闷不乐)
②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暴怒、恐惧、绝望、狂喜等等)
③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行为紊乱,忙中生错,不能准确地采取符合当时目的的行动;身心紧张,但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从而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2)情感的种类
①道德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自己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便会产生肯定的道德体验,如敬佩、爱慕、赞赏、欣慰等;不符合时,则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如厌恶、羞愧、憎恨等)
②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科学家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喜悦感和成功感,人们在认识不解现象时的疑惑感等)
③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等)
 
30、处理挫折的策略:(1)情境转移;(2)精神宣泄;(3)代偿转移;(4)心理咨询;(5)宽容受挫者。
 
31、意志的概念、特征p84,理解意志的过程;理解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1)有明确的目的性;(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的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①动机斗争。动机斗争的类型: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②目的的确定③选择行动的方法。
(2)执行决定阶段。①意志对行动的调节②克服内外困难③经受成败的考验。
双趋斗争: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心理矛盾。(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双避斗争: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盾。(学生犯错,想坦白,怕受批评丢脸;不去坦白,又怕揭发后受到更大的处分)
趋避斗争: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对己有利则想趋之,对己不利则想避之,即既想要又害怕要)的心理矛盾。(遇到歹徒,既想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又怕歹徒铤而走险,行凶杀人)
 
32、注意的概念、特征。p93-94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特征:选择性、集中性
 
33、注意产生的条件——掌握随意、不随意注意p94-95
根据注意产生和保持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因素。主体的个性倾向性;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排除外界干扰。
 
34、注意的4个特征的理解(选择题)p96-98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在地上撒一把石子,测试瞬间辨认的数量,把石子分为X个一堆,同样测试)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对象或一定的活动上而不发生变化的特性。狭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个对象上;广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种活动上。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状态。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注意分散(分心):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p97图注意的起伏现象)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分配的条件:在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他活动都相当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有一定的联系;注意分配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边听课、一边笔记)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改变到另一个对象上。制约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的条件: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的活动的特点;个体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
 
35、教学中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p100-101
(1)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2)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3)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
 
36、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09
(1)马斯洛认为,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
(2)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该顺序不能颠倒)。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38、动机的概念p110、产生的过程(2条件)p112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产生过程:(1)内驱力——需要;(2)诱因——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39、学习的动机p174如何激发学习动机p177
学习动机是推动并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过程及结果的了解。反馈的作用:激励动机;提供信息。好的反馈的标准:及时的、充分的。
(3)适当开展竞赛。竞赛的消极之处:不利于复杂作业的管理;助长中差生的自卑感;有可能造成学生的自私不合,集体观念淡薄,干扰了合作行为。
(4)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使用惩罚时应注意:在实施惩罚之前,必须先让学生充分了解惩罚的行为标准;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使用惩罚时应考虑学生心理需求上的个别差异;多使用剥夺式惩罚,少使用施予式惩罚。
(5)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归因的维度:外归因和内归因;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可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
 
40、能力的概念: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1、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两种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G因素是智力结构中的主要成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S因素代表个人某一种特殊的能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任何人都有G因素,但数量不同。
 
42、我国心理界对能力的观点p122
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的。一般能力是指人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所共有的一些基本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在专业活动中所必需的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43、气质基本概念: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44、气质学说p129,p130表格4-4 (掌握)
(1)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和抑制,而在兴奋、抑制的过程中有三种基本的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神经类型 神经活动特征 行为特征 气质类型
兴奋型(不可抑制型) 强、不均衡 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 胆汁质
活泼型 强、均衡、灵活 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好交际 多血质
安静型 强、均衡、不灵活 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 粘液质
抑制型(弱型) 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抑郁质
 
45、性格概念:性格是个人表现在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46、气质与性格的关系p133
区别:(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2)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3)从评价标准看: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联系:(1)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的难易程度和速度;
(2)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
(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47、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的特征
心理发展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婴儿期(0~1岁),幼儿期(1~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初期(15~18岁)。
(2)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8、心理年龄特征概念:人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一些与其他阶段在质上相区别的心理特点,即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叫做心理的年龄特征。
 
49、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与遗传有关系的问题,理解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里面各起的作用,如何看待他们的作用)。p143
(一)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1)生物方面的因素。生物因素指那些与遗传、生理成熟相联系的生物体内在因素。
(2)环境方面的要素。环境因素又分为两方面:一是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营养、气候等;二是人类社会环境,即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受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
(二)(1)遗传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可能性。
(2)生理成熟的作用。①成熟是一种先天决定的,相对独立于环境的机体成长或身体变化顺序
②生理成熟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次序和规律。
(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
②社会生活和教育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三)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遗传和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遗传和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心理机能方面都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范围,个体的社会生活、教育条件决定了他在这个范围内的实现水平。
 
 
 

>>相关新闻资讯推荐:

5184教育报名优惠:自考培训一次交清两年学费可以打九折,还赠送价值4500元的自考网上课堂一套,全国联网,学信可查

5184教育报名优惠:成人高考前100名学员免考前辅导费,100%包录取广东名校,额满截止,广东本地考试,全国联网,学信可查

5184教育报名优惠:网络教育前100名学员免入学考试费,集体报名最多可优惠1000元,名额有限,全国联网,学信可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心理学考试必过考点归纳